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
01
我患有一種罕見病,叫作“局限性硬皮病”,是“系統性硬化癥”的一種亞型。
系統性硬化癥,簡單來說就是從人的內臟到外表都在硬化、萎縮,會出現雷諾現象,肺會慢慢纖維化,心、腎、消化道等器官都會病變,對壽命的影響因人而異。局限性硬皮病沒那么嚴重,不累及內臟,只在皮膚上出現發黑、硬化、毛孔消失、萎縮的癥狀,患處可以是身體的任意一處皮膚,且會擴散。
我17歲那年確診局限性硬皮病,到現在12年了。起初是大腿根部的皮膚發黑發硬,漸漸沿著大腿內側的肝經往下擴散,再蔓延到內腳踝的位置,吃了很多藥都沒有好轉。直到兩年前我去了上海的一家醫院,照著醫生開的方子開始喝中藥。
近來我發現自己的癥狀減輕很多,與前年的照片對比,發黑的地方顏色變淡了,毛孔也長出來一些,摸著不怎么硬了。
我很高興,把兩張對比照片和醫生的名字發在病友群里。病友群是一個公益組織平臺,群里有“系統性”的患者,也有“局限性”的患者,以及部分病人家屬。我的好轉引發了大家的激烈討論,在討論中,我也漸漸了解到更多的故事。
有個病友患病20年,吃過很多藥都沒有效果,便灰了心,任由病情發展到整條腿皮膚全部萎縮。因為和我的患處位置一樣,她又重拾信心,決定再試一試。
有個母親,女兒從幼兒園就患病,輾轉求醫仍控制不住;也有一位女兒,她母親是系統性硬化,已經出現肺纖維化、肺動脈高壓等癥狀,她賣了房子陪母親住在醫院,看著母親痛苦卻無能為力。
有個男生,比我小一歲,病發7年,左手已無法握拳,整個左手臂從肩膀到手指全部硬化,還近乎擴散到全身一半的皮膚。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,我汗毛都豎起來了。
有個女孩暫時治愈了,她患處小,除了吃藥還用過蜂療、電療,痛苦異常,還好有效果,但那感覺也終身難忘。
還有一些人病灶在臉上,額頭、下巴、面中,這些位置太顯眼,黑了一塊或是凹陷了一塊,除了自己每天照鏡子會著急,也會有許多異樣的目光讓她們感到自卑。因為患病不想見人、焦慮到睡不著覺,是常有的情況。
我曾羨慕過有燙傷疤痕的朋友,因為她們的傷口不會擴散,只是難看而已。
那時我想,如果我沒有病,只是燙傷了一部分皮膚,該多好啊。沒想到,如今在別人的故事里,我也成了被羨慕的人,我聽見她們說,如果我跟你一樣,硬塊只是長在腿上,該多好啊。
我的病灶在衣服能遮住的地方,其實與正常人無異。我在夏天也穿短褲,有人問起,就說是小時候燙傷的。要是長在衣服遮不住的地方,尤其是臉,我想我也會自卑。
局限性硬皮病一般不影響壽命,也不會痛,癢是階段性發作,不會傳染。比起不美觀,更怕的是發展快。病友群里大多數人都是在北京和上海的硬皮病專家那里治療,能控制它不惡化就已經很滿足了,控制不住的可能要用激素,那是我們都怕的事。
對我來說,患病最大的痛苦來自于未知。它不是突如其來的鋒利的疼痛,而是像溫水煮青蛙一般,我常常會忘記它的存在。中醫診斷為“皮痹”,西醫認為是免疫異常,多發于女性,病因仍未明確。我和它共生,但我找不到它,我不知道身體內部哪里出了問題,也不知道會擴散到什么地步。
在吃了多年藥還未好轉的時候,我有過一種害怕自己會癱瘓的恐懼。如果任由它發展下去,我的腿是不是有一天會僵硬到不能動?到那時,活著還有什么意思?
這個問題,有一位患了系統硬化癥的病友給了我答案。她患病8年,已經不能走動,因為身體從內到外都壞得差不多了。她說雖然她覺得活不活無所謂,但是她的家人沒有放棄她,她在病時得到的關心最多,所以她仍然覺得,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來的,她是為了愛活著。
她還說:“人很難在擁有中學會滿足,反而是在失去中學會滿足。如果沒學會,那可能是失去的不夠多。”
我佩服她的堅韌,她卻告訴我,其實剛病的時候,她也怨恨過命運。自己努力生活,為人勤懇老實,從沒做損害別人的事,為什么有這樣的劫數?但沒有人知道答案。在一點點失去自主權開始,她明白了從前的日子多么幸福,至少自己可以動。她也明白了原來人活著并不需要那么多東西,只要健康就好;沒有健康,有愛也很好。
原來任何煩惱,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。
行至末路,被迫剝離了層層外在的需求,生命最本質、最珍貴的核心才得以顯現。我們所需要的,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少很多。
命運的無常,并不因個人的善良或努力而改變。面對突如其來的劫難,怨恨是本能。但沉溺于這無解的質問,只會讓痛苦加倍。只能接受這份“無解”,把目光從無法改變的過去,投向尚可珍惜的當下。
這不是妥協,而是覺醒。
很多人說今年過得非常辛苦,我想把這些故事說給大家聽。高考失利了,未來并不會一片黑暗,因為你還有大把的時間,和一顆向上的心;工作丟了,也不是前程盡毀,因為你還有成長的經驗,和一腔不屈之志;無論是為情所困、為名利所憂、抑或為學習所困擾,拉長歲月的標尺來看,眼前的困境,不過都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小坎。
所謂疾病、失去、發揮失常、無法改變的環境……都是既定事實,造成我們困擾的,是如何看待它。沉淪在悲傷和不甘里,什么也做不了。不如轉念想到自己還擁有的,才能生出勇氣來面對,真到破釜沉舟時,還是那些一直被忽視的在支撐我們走下去。
沒必要總把未來擔在肩上。可以努力,但不成功也沒關系。多關注當下,至少你還有健康,如果跟我一樣生病了,也至少還有愛。
我想我無法一下拋開塵世的煩惱,就因為生病而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。但生病讓我更關注自己的身體,向外求的時候懂得停一停,現在我常提醒自己,盡量活得簡單、快樂,少內耗,少憂思。
我學著不抱怨疾病、不把它看成負擔。接納無法改變的現實后,我才發現對抗痛苦比痛苦本身更讓人痛苦,而關注擁有比擁有本身更讓人滿足。
我還算年輕,也還算健康,有愛,有家,有追求,有好奇心,我多么幸運啊。我想活成一個有趣的人,恣意生長,如夏花般絢爛。
更幸運的是,這一切都還來得及。
用心感受,希望有一天你也會發現,那些習以為常的擁有,已經是生命最豐厚的饋贈。
作者簡介:
亦天。原名熊蔓,已出版《中國兒童生動百科全書-電影》,全網有售。
